手 機:17587395003
微 信:83579270
律 所:南京市某某律師事務所
地 址: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玄武湖
時間:2025-07-05 12:40:34
記者 張文湘 見習記者 占健宇
破曉時分,長江入海口的一座島嶼逐漸蘇醒。在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滬東中華”)的船塢內,LNG運輸船的鋼鐵骨架輪廓初現,橘紅色與鐵灰色的船體分段安靜地躺在塢中,等待著最終的合攏。環顧全島,龍門吊林立,智能車間燈火輝煌,這里是我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造船基地——上海長興島。
從歷史性的船塢到現代化的基地,上海已構筑起世界級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群。作為這一集群的核心,長興島吸引了滬東中華、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江南造船”)等行業的巨頭。這座曾鑄就中國近代工業“第一爐鋼”“第一艘船”的城市,現在肩負著引領中國從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的使命,并在綠色智能的浪潮中探索先進制造業的未來道路。
近期,《證券日報》記者深入上海船舶產業集群區,實地探訪碼頭、船塢、基地,與技術專家交流,探討上海船舶產業從建造“鋼鐵巨鯨”到打造“零碳艦隊”的轉型秘訣。
“上海的船舶工業是中國現代工業的搖籃。”資深船舶從業者李新(化名)對記者說,“上海是國內高端綠色環保船型的研發與建造中心,也是全球唯一同時擁有船舶業‘三顆明珠’的城市,被譽為‘全球船舶第一城’。”
2023年11月,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并交付。2024年4月,滬東中華簽訂了18艘全球最大27.1萬立方米超大型LNG運輸船的建造合同,創下了全球單筆新船訂單金額的最高紀錄。2024年5月,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開始了首次航行試驗。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的講師王雨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船舶產業對于實現制造強國、交通強國和海洋強國戰略至關重要。上海在自主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實現了從產業搖籃到高端領域的跨越。
拍船網首席分析師王琪俊也表示,中國造船業在質量和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這得益于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核心材料基本自給自足,同時具備成本優勢。
長興島上的滬東中華、江南造船等央企作為產業鏈的龍頭,帶動了超過7000家配套企業,形成了“總裝+配套”的生態系統,助力上海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集群成功入選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
根據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務中心官網數據,2024年上海船舶海工產業主要企業的工業總產值超過1200億元,同比增長約20%。作為中國船舶工業的核心,外高橋造船、江南造船和滬東中華三家船廠全年交船量達到69艘,新接訂單128艘,同比分別增長19%和70%。
這一產業規模為上海設定了更高的目標。根據最新發布的《上海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2025—2035)(征求意見稿)》,到2030年,上海將建成“原創技術策源和綠色智能引領的世界級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體系”,實現產業增加值超450億元、大型LNG船本土化率85%以上。
在船舶設計環節,上海的優勢尤為明顯。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是國內民用船舶設計領域規模最大、市占率最高的機構;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七〇八所)設計的“夢想”號超深水鉆探船實現了深海探測關鍵技術的突破;上海航盛船舶設計有限公司在國內基建類船舶細分市場占有率約70%。
李新表示,設計先行是船舶建造的鐵律。上海的設計能力不僅服務于本地,還輻射全國,江蘇等地船舶大部分源自上海設計。
此外,上海船舶產業的布局呈現出多點開花、特色鮮明的態勢:崇明區長興島打造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集聚區;浦東新區、寶山區建設郵輪小鎮和郵輪產業特色園;臨港新片區聚焦船舶動力及深遠海裝備,打造以海洋動力為引領的高端裝備集聚區。
千億元級產業集群的構建離不開世界級“巨無霸”的打造。2024年9月,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啟動合并重組,合并后的新公司總資產規模將接近4000億元,年收入規模突破1200億元。7月4日,上述重組獲上海證券交易所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審議通過。中國船舶高層透露,通過深度整合雙方的資源優勢,該集團正加快一體化進程,提高軍事船舶的協同效能,并集中民船力量開拓國際市場。合并后的新公司預期在總資產、營業收入和在手訂單方面將位居全球前列。
一位要求匿名的行業專家表示:“當前全球船舶行業的新增訂單高度集中,未來技術發展也將傾向于大型船企的路線,并購整合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有助于避免過度競爭,推動產業鏈健康發展,是中國保持和擴大領先地位的戰略舉措。”
面對航運業的綠色轉型和我國“雙碳”目標的交匯,上海船舶產業集群正面臨綠色革命的挑戰。產業重點正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提升,綠色低碳領域正成為新一輪的競爭焦點。
國際海事組織(IMO)要求到2050年前后實現航運業的凈零排放,2030年零/近零排放技術的應用比例需達到5%至10%。歐盟也將航運納入碳排放交易機制(ETS),這意味著船舶的運營成本與排放直接相關。
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替代燃料動力船舶訂單占總新船訂單的37.19%,其中LNG動力船舶訂單占比從2023年的50.98%上升至71.56%。
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的相關人士表示,全球LNG等替代燃料船舶的運營和訂單增長,需求可能持續上升,預計LNG船的高景氣度將持續較長時間。
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下,上海在綠色船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例如,2025年6月,外高橋造船交付了第三艘8600車位雙燃料汽車運輸船“永樂口”輪和全球首艘風帆助推阿芙拉型成品油輪“布蘭茲哈奇”。
專家們認為,低碳是船舶行業的發展趨勢,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造船業應抓住國家發展機遇,結合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在“大而全”的基礎上進一步深耕“小而美”,持續拓展細分市場。
王琪俊表示:“中國造船業整體領先,但在豪華郵輪建造方面與歐洲船廠仍有差距;LNG船訂單雖以韓國為主,但差距正在縮小。堅持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依托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和全球最大船東國的市場需求,中國造船業有望在技術層面全面超越。”
從晨曦中的船塢到全球領先的產業集群,上海正以其“三顆明珠”引領千億級產業集群的蓬勃發展。站在綠色智能轉型的前沿,這座肩負強國使命的“船舶第一城”不僅展示了中國制造的強大實力,也為未來航行指明了方向,駛向廣闊的藍海。